去年首批试点的5家民营银行中,微众银行与网商银行,都由互联网巨头孕育而生,都跑在自主研发的去IOE的系统上,都宣称要做轻资产、平台化、服务小微的网上银行,甚至连首款产品都一样是个人信用贷款。如此,这两家从出身、定位到运营模式都不尽相似的银行很难不被外界比较和讨论。
这两家纯互联网银行都不设物理网点、不做现金业务、没有分行、没有柜台。企业“性格”上,他们都强调技术驱动,都以“持有银行牌照的技术公司”自居。而且,他们都希望服务小微客户。比如,俞胜法声称坚决不做“二八法则”里20%的“头部”客户,要以互联网的方式,服务“长尾”客户,而顾敏则表示,“未来,我们95%以上的客户余额会在50万以下。”
同时,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还先后提出“平台化运营”的构想。顾敏认为,微众银行的核心使命是连接大众客户、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其盈利模式不是传统的存贷利差或者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而是来自于与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成果分享。
与此类似,在网商银行的开业典礼上,蚂蚁金服CEO彭蕾提出了四点愿望,其中两点是:“网商银行的考核目标不是市场规模,更不是利润率,而是所服务的中小企业客户和普通消费者的数量以及客户忠诚度;网商银行是平台化的,它的金融云技术能力、基于大数据的风控能力未来将会开放给其他金融机构,大家一起服务客户。”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未来的发展会有明显的区分。阿里做电商起家,生态圈中的商户、卖家很多,在服务小微企业上,网商银行具有先天优势;而腾讯垄断社交领域,掌握着大量的个人社交数据,因此,微众银行在开拓个人业务上更有空间。
竞争已开始 挑战各不同
开业首日,俞胜法就试图否认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的竞争关系。“我和微众银行董事长是很好的私人朋友。我们两家有着相同的出发点,那就是如何利用互联网手段及现有资源为客户提供服务。我希望我们的经营团队做好自己,不要去比较。”
不过,硬币的另一面是,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之间的竞争也在悄然进行。比如,俞胜法在开业典礼后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网商银行的首款产品将为个人贷款,预计7月份面世,“利率将低于微粒贷”。
微粒贷是微众银行今年5月推出的首款产品,定位同样是个人信用贷款产品,贷款额度在2万-20万元之间,日息万分之五。
而在首要的远程开户问题上,两家银行都在苦苦等待政策开闸,希望以“扫脸”代替“面签”。目前的科技水平下,远程开户比对身份时,最现实的办法就是扫脸。这种技术手段最终很可能会在这两家银行先试先行。但目前,监管层正在对扫脸技术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辨识度进行论证,因为,虽然都是扫脸,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上报的是各自研发的系统,两者本身就存在优劣比较的问题,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讨论。
至于如何开展信贷业务,网商银行的征信机制与风控模型继承自蚂蚁微贷,其核心机理是通过一个叫做“车间”的数据仓库同步存储阿里掌握的所有数据,比如网店的经营流水、销售情况等,再将这些数据代入包括水文模型、滴灌模型等在内的十余种模型中,从而得出对贷款者的准入判断和授信金额。
而微众银行则需要将“社交大数据”转化为“金融大数据”。以该行发布的首款产品“微粒贷”为例,其基本风控机理是将社交大数据与央行征信等传统银行信用数据相结合,通过社交圈、交易网、基本社会特征、行为特征、人民银行征信5个维度对客户进行综合评级,并运用大量指标构建多重模型,从而快速识别个人信用风险。
“在大数据分析方面,阿里有阿里云,后台要比腾讯更强一些;而腾讯的优势在于他们所掌握的社交大数据。”郭田勇说。
上述人士认为,网商银行面临的一大质疑可能在于,阿里平台上存在着不少类似于刷单的数据造假行为,那么,基于这些虚假数据得出的授信结果可信吗?
但郭田勇认为,在阿里生态圈里,商户的造假成本其实不低,同时,如果造假痕迹非常明显,网商银行可以综合比较多项指标,或通过交叉检验来辨识,所以,这方面的漏洞可能不会太大。
“不管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最终能走多远,至少在这一局,阿里和腾讯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而真正的输家可能是BAT中的百度吧。”上述知情人士打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