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数字乡村、数字农业时代,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式和手段,同样要向数字化看齐。
2月21日,为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热辣出炉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并支持市县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在开拓乡村建设资金来源,解决小微企业和农业人口融资难问题上,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被寄予厚望。供给不足,传统服务堵点难通
与传统涉农金融相比,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新在“数字”二字。所谓数字普惠金融,是指以计算机、数据技术、云计算等数字方式提供的普惠金融服务,其内容涵盖各类数字化信贷、数字保险,以及数字化货币交易等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金融产品及服务。
数字普惠金融是互联网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形成的新业态,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推动力量,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此前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农村金融资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地区和工业领域,带来了农村地区金融网点少、金融供给不足、产品及服务种类单一、覆盖面较小等问题。一方面农户缺乏信用信息和有效抵押物,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面临运营成本高、风险难控等痛点,“三农”群体,特别是个体农户的融资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
老模式行不通,数字技术带来了新思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于近年间的大举实施,数字技术在县域乡村的加速渗透,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异军突起,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具体实践愈加丰富,在助力“三农”、精准脱贫、小微企业融资等方面,新服务和新产品不断涌现。
去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20》指出,2017年至2019年3年间,我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总体上得到了快速提升,服务于县域小微经营者和“三农”群体的数字化授信作为基础的金融服务发展较快,增长最为显著,服务广度和服务深度有了明显改善。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体系正在形成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中心,以互联网企业为支撑,金融科技持续赋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制度保障不断健全的全方位发展格局。
其中,以互联网银行为代表的新型数字普惠金融机构凭借科技赋能,成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重要提供商,为我国县域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效补充。
“通过政府、银行等多方合作,应用数据技术、云计算等新技术,传统普惠金融成本高、效率低、风控难等问题将被有效破解。”作为首批民营银行、互联网银行代表,浙江网商银行农村金融事业部华南区业务总监王志锋告诉记者,身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践行者之一,该行探索出一条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可复制推广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据悉,浙江网商银行是由银监会批准发起设立的首批试点民营银行,于2015年6月25日正式开业。通过利用互联网和数据技术,该行逐步建立农村信用体系,提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截止至2021年1月,该行累计为超1000万农户提供金融支持,覆盖26省(直辖市、自治区)超 800个县域。
实现这一切的核心与基础,是浙江网商银行通过与县域政府合作,基于多年实践积累的互联网数据技术和风控能力,构建县域专属授信模型,精准圈定该地区“三农”用户,并验证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同时为其匹配授信额度。
此后,在政府提供数据内的农户,即可通过支付宝的线上申贷入口申请网商银行信贷资金,授信金额在1000元至30万元之间。“这为农村大量无法从银行申请贷款的小农户、信用白户,开辟了一条融资新途径。”王志锋说,更重要的是不需要地方政府财政出资,不需要政府做风险兜底,不占用当地存款资源,就能从外部引入资金投放到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中。
当前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文件强调,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重点难点在“三农”,潜力后劲在“三农”,基础支撑在“三农”。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从脱贫攻坚转为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的愈发凸显,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边界随之拓展,更加大有可为。(郑展能)
来源:南方农村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