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行业,或迎来了行业的分水岭,一直在传说的信联,终于来了。
有消息称,由互金协会牵头成立个人信用信息平台,即信联,将于2017年底正式批筹。据了解,原本等着领取首批个人征信牌照的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8家试点机构将有望参股“信联”这一平台,每家机构占新公司8%的股权。
在媒体的报道中,是这样描述信联成立的目的的:要把央行征信中心未能覆盖到的个人客户金融信用数据纳入,以构建一个国家级的基础数据库,实现行业的信息共享,以有效降低风险成本。
这一“飘忽”的说法,显然没有解答业内人士及大众心中的种种疑惑。信联会将征信行业带去何方?又将对个人信用及隐私产生什么影响?
这里不得不先说说信联被“催生”的各种背景。
2016年现金贷、消费金融迎来大爆发。多头借贷、借新还旧泛滥,在各个平台信息割裂的情况下,个人债务风险超限,欺诈行为防不胜防。对于这些金融风险的防控,信用数据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而行业热衷于追逐短期暴利,不断引诱大量市场机构进入市场,进一步推高行业风险。目前各家数据服务商之间以邻为壑、数据污染、非法搜集、倒卖个人数据的现象已经愈发严重。
数据孤岛问题无法真正破解,信用风险无法真正防范。风险一旦爆发或出现恶化的苗头,监管不得不“一刀切”,不得不以湮灭全行业发展的活力为代价。
而凭借共享单车免押金进入公众视线的征信机构们,还在忙着推出更多信用产品,却罕见地遭到监管机构猛踩刹车,在主管领导多次严厉喊话之后,这8家试点征信机构眼见单独持牌的计划落空,打算“抱团”成立一家个人征信机构。
机构如何把控风险,监管如何监测风险,都需要完整、实时、共享的数据,这一切,都凸显了信联出世的业务逻辑。
关于“信联”未来将如何框定大局?行业及大众将获得何种益处?有几点是显见的。
信联将成为一个信用数据的共享平台。其部分来自金融机构、参股的各大互联网平台,包括互联网公司、网贷平台等。相比于央行征信中心更多是结构化数据,信联可能包括非结构化数据,如网络图片、视频、聊天记录等,而不仅仅是数字信息。
信联成立后,机构间实现数据共享,形成更为完备的数据统计,对于各自金融业务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且依托这些数据能基本覆盖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于互联网金融和小微金融的发展是重大利好。
信联的成立将有助于民众对于个人信息及信用有着良好的认知和认真的态度。拥有不良记录仍对个人生活有着相当的影响,在国外,信用记录与就业、求学、消费等各环节紧密相关。目前,国内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及信用报告的使用还不广泛,导致重视程度较为缺乏。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征信系统有待完善,信联的推出将对此大有裨益。
信联将有望推动更严明的信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未来,个人信息的征信机构必须经过明确同意及授权,目前在国内正缺乏此类型的法律法规。在信联的推动下,若监管能给出如此清晰的规定及严格的制度,征信市场现有的乱象必定会减少。
思路清晰了,接下来信联还需要迈过几道坎。需要做到两个平衡,一是平衡征信机构之间的共享机制和利益分配。二是平衡消费者信用权益变现与个人隐私保护。
首先,各家网贷平台是否愿意共享信息数据,共享出来的信息价值又如何去衡量。很多征信机构不愿意全报数据,都想“藏着”。这也不难理解,信用数据是金融公司的根基,是各平台经过多年重金投入积累起来的,如果无私上交、全面共享,机构的优势会被大幅削弱。此外,信联能否公平分配利益也是重要的一点。8家试点机构将参与筹建并输入个人信息数据,但信联并不专属于参与筹建机构,而是服务于社会全体,那么信联该如何公平分配利益,能否对所有的机构一视同仁。“信联”必须要设立很好的商业机制以及激励机制,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同时,也能实现利益共享、互利互惠,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有公信力的平台,发挥真正的作用。
其次,便是越来越引发大众关注的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公民具有隐私权,个人征信属于个人隐私,不能泄露、不能倒卖,更不能拿来犯罪。信联之类越来越发达的征信体系是否会让每个人成为透明人;对个人信用隐私的保护边界与征信信息使用边界又在哪里;如果有信联平台的参与者乘虚而入监守自盗,盗取用户的隐私信息该如何处理;加入信联是否应该有门槛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串串的疑问,已摆在了信联的案前,想要落地,成功获取牌照,依然任重而道远